通往智能制造这一终极目标的路径是什么?业界不甚了了。全球工业化自动化领域的先行者——施耐德电气给出了基于“精益生产”理念的渐进式路径。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长期努力的方向,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从自动化角度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先实现单机自动化,再考虑连线自动化、车间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后才是智能工厂。”施耐德电气一位高管近日表示,“精益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
目前,施耐德电气的业务归为工业制造、电网和云、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四大领域。其中,工业制造领域中的智能制造和精益生产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制造业升级中的主要发力方向。
施耐德电气基于“精益生产”理念的渐进式路径
制造业日子不好过
对于占据全球超过1/3份额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大而不强”是一大标签。
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中国2012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在这一数据上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35%;同时,制造业增加值约占中国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除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薄弱以外,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也是主要问题。
“欧洲正在振兴自己的制造业,美国也在振兴制造业,美国的增长率已经很快了,俄罗斯也起来了,所以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变得很难。”一位中国企业界人士分析,中国很多制造企业是在模仿欧美,真正的创新不多,所以导致同质化竞争,价格上的竞争也很残酷。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现在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扰,尤其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在长三角的温州一带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地区,中低端的制造业产能非常大,以前他们是有市场需求的,所以生存状况还算可以,现在危机来了,*先倒闭的就是这些公司。”上述企业界人士表示,即便是中国机械行业的一些大型企业,2015年的订单跟往年相比差距也是很大的。
另外一个严酷的事实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已经大幅攀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180%,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累计上升35%,能源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制造业成本接近美国”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外媒比较单个产品在中美两国的制造成本得出结论:中国的综合制造成本与美国只相差8%了。“美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依然是中国的3倍左右,但中国的财务成本、物流成本、能源成本、原材料等远远高于美国,所以综合成本提高了。”另一位外资制造企业人士认为。
这位外企人士对中国制造业的判断是,“因为中国已进入新常态,不再像2008年那样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了,一大批中低端制造业在2015年遭遇生存危机”;同时,“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如果内部管理上不去的话,明年、后年可能就轮到他们了,因为他们的成本*高,但市场需求下降了,所以就很麻烦。”
中国制造业转型误区
行业景气度变低了,中国制造业就没有方向了吗?当然不是,转型和创新已经成为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但如何让转型、创新“落地”成了现实难题。
某制药行业成套设备厂商现在是我国制药行业唯一一家能提供固体制剂成套设备的厂商,其设备在中国80%生产固体制剂的药厂中使用,但面对“自动化、智能化”的行业转型方向,目前也是一头雾水。
“我们这个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比较明显。2000年到2005年是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开始推行GMP认证,要求药厂必须有片剂的压片机、硬胶囊的填充机等设备,此前这些设备都是进口,这一阶段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企业开始仿制国外设备;2005年到2010年,主管部门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关键设备,还要能生产使用;2010年到2015年,是新版GMP认证推行期,要求药厂设备与国际接轨,对控制系统、精密度、在线监测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该公司总经理表示,该公司就是在*近十年成为行业领头羊的。
但该公司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2015年是新版GMP认证的尾声,大多数药厂的设备已经购买到位,现在订单变少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已经在制订未来5年的行业新规,对药厂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5年,我们这个行业的设备需求总量肯定是减少了,但主管部门对设备的数据采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药厂必须能够提供从车间设备上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说明自己在各个环节都没有问题。所以,未来5年,转型方向就是自动化、智能化。”该公司总经理也承认,对他来说,实现*终目标的路径尚不清晰。